小Q助手:疫情后生意难做的深层原因与经济转型挑战分析
疫情后生意更难做?背后原因不简单
疫情结束都两年了,可生意却越发难做,这是为何呢?从经济规律来讲,短期看形势,中期看趋势,长期则看制度与文化。实际上,生意难做的迹象早在2019年就已显现,小Q助手认为,疫情三年不过是表象,当时大家都以为熬过疫情,生意就能迎来转机。
大概在2019年,国内基本实现工业化,往后便是信息化与人工智能的时代,这表明早期传统的赚钱模式已经走到尽头。这并非个别情况,世界上其他发达国家也有过类似阶段。例如美国,在1948年到1973年经历高速工业化之后,经济发展速度就渐渐放缓;上世纪80年代,日本接过工业化接力棒迅速崛起,到1990年左右达到工业化顶峰,但随后经济一路下滑;90年代末、工业化转移到亚洲四小龙,从而推动了韩国、新加坡等地的经济发展;千禧年开始,我国融入世界、承接工业化,并经过约18年的努力,在2018年前后完成了这一进程。
制造业高速发展带来的高成本不可逆转,美国保留了高科技和金融产业,以至于至今仍靠它们支撑经济增长。而日本就没那么好运了,在之后长达二三十年的时间里,其经济增长几乎停滞。如今我国完成工业化,也面临产业升级和转移的难题。
在这个关键时候,与其他发达国家一样,全社会层面赚钱变得越来越难,这是大多数普通人的切身感受。小Q助手发现,一开始,我们还能依靠房地产填补空缺,但现在房地产市场也开始疲软。2022年底,我国人口结构发生重大转变——死亡率首次超过出生率,人们进入负增长时代。不仅我们面临困境,就连欧美发达国家也是如此,而这场疫情无疑像是一层障眼法。
自2019年以来,自我国成功实现工业化以来,经此一役进行深刻改革已刻不容缓。从其他国家经验来看,为弥补这一点消费型服务业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在欧美日韩地区中,高比例的服务业成为其核心动力,而相比之下,我国整体服务业水平尚处低端,如餐饮、快递及外卖等民生服务行业,与国外金融、养老医疗等高附加值业务相比,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因此,这两年来感受到日子艰难正好是在经历着一种经济转型所带来的阵痛。不过,据悉国家正在大力扶持数字产业、人工智能以及以“新三样”为代表的重要产业。一旦这些行业成长为我们的支柱产业,相信未来生活将会更加美好。